源码网_提供网站源码、discuz、wordpress主题与插件和站长教程等资源的下载服务

获救后将做志愿者回报社会 被困门头沟野山的大学生

夜里11点50分,被困野山近7个小时后,9名大学生终于获救,回到了山下的村庄。在村里住了一夜后,9名大学生表示,将会在此后参加志愿者服务,以回报救援人员的付出。

近年来,驴友爬野山、走野路而遇险,需要属地救援的现象越来越多。门头沟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区,优美的自然风景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但总有驴友因冒险而受困,对当地的干部和救援者来说,几乎每周都需要进山救援。

如何让穿越野山的人们真正吸取教训,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珍惜救援者的付出?做志愿者,可能是一次新的尝试,在属地政府、社会救助力量及当事人共同协商之后的一次探索。

获救后将做志愿者回报社会 被困门头沟野山的大学生(图1)

6月10日凌晨,斋堂消防站消防战士们在灵山缆车平台处找到走失报警的9名大学生,在给他们进行简单食物补给后,护送他们下山。受访者供图

一天之中, 接到四个求救电话

6月9日,晚上9点10分,门头沟区清水镇镇长胡新宇接到电话,9名爬野山的大学生被困在山上。

这是胡新宇当天接到的第四个救援电话,10分钟前,他刚撂下了话筒。当天中午12点半、下午2点半和晚上9点,分别有三批人在禁止游客穿行的野山或自然保护区被困并打电话求救。恰逢端午小长假,正是京郊旅游的高峰期,也是驴友私自穿越野山最集中的时段。

很少有人知道,每逢假期,从消防到公安,从镇政府到村委会,每一个地方,都有人24小时值班,以保证随时随地进山救援。

对被困的驴友来说,迷失在深山中的经历或许只有一次,就足以铭刻终身,但对胡新宇他们来说,进山找人救人是工作的常态。

9位大学生迷失在东灵山中,最近的村庄是东灵山下的江水河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有30公里左右。

从9点10分接到电话,到救援队伍到达江水河村,刚刚过去了1个小时。由于另外一批3人游客,困在东灵山附近的聚灵峡中,队伍分成了两部分,有消防人员、蓝天救援队、120急救人员,一共30辆车、92个人,在暴雨瓢泼的夜晚,踏入茫茫大山。

救援中,迷失在东灵山的9人队伍,还能偶尔联系上,而在聚灵峡走丢的3人,已经彻底失联。3人的另外一位同伴没有上山,留在峡谷外的洪水口村,久等不归后报了警,只知道队友们进山前规划的大致路线,没有具体的位置信息。

穿越野山, 被暴雨困在山路上

张亦轩是被困的9名大学生之一。小长假前,他和另外8名同学一起,组织了这场假期的“穿越”。他们在网上看到其他驴友分享的路线,查了攻略,在假期的第二天,到达东灵山下的另外一个村庄洪水口村。在洪水口村订了民宿,然后一路登山,在江水河村附近进山。

东灵山是自然保护区,多年以前,灵山景区关闭,修复生态环境,一直都禁止游客入内。但对驴友们来说,这一禁令并不足以让他们止步。事实上,同一天被困的,还有两拨都是进入了未开放的山区。

张亦轩和同学们准备在灵山顶上看日落,按照原计划,日落之后,他们开始返程,在晚上七八点左右,就能回到村里。

但意外总比计划多。下午四点左右,北京西部发生大风和雷阵雨,灵山上狂风大作、雷鸣电闪。张亦轩和同学们放弃了计划,开始返程,但最终被暴雨困在山路上。

9人队伍中,两位体力较好的同学,最后决定先走到有信号的地方求救。在一处缆车平台,他们打通了求救电话,同时也遇到了另外两名困在山中的驴友。当时已经是夜里9点钟。

夜里10点20分左右,接到报警一个小时后,90多人的救援队伍到达江水河村,从这里出发进山。为了应对有人受伤的情况,三辆急救车也一同来到村里,随时提供急救。

夜里的野山危险重重,信号也不畅通,只能断断续续地收到信息。一直到夜里11点50分,救援人员才找到被困的学生和另外两名驴友。

同一时间,在聚灵峡的山谷中救援的队伍更加艰难。当时被困的3人完全失联已经超过5个小时,只能摸黑在山里寻找。直到接近零点,救援队找到3人的时候,3个人全身湿透,已有了失温的现象。“再晚半个小时,可能就会很麻烦。”胡新宇说。

6月10日凌晨1点,斋堂消防站消防战士们护送在灵山走失的9名大学生全部平安下山。受访者供图

随时 待命 一年中有八个月在救援

对深山里的基层工作者来说,类似的进山救援、深夜救人并不陌生,可能随时随地都会出现。

从每年的4、5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左右,位于山区的镇干部、村干部、消防人员、公安人员、医生、护林员等,每一天都在为救援做准备。

被困的原因各种各样,有人因为体力不支而报警,有人因为迷路而报警,还有人因为遭遇各种危险而报警。

“每周至少有一到两次,遇到假期,频率更高。仅仅6月9日这一天,就出动了4次,救了5个被困的队伍,一共17个人。”胡新宇说,今年“五一”以来,他几乎没有在休息日离开过镇里。

事实上,就在同一天,同样位于门头沟深山区的雁翅镇和斋堂镇,也各有一起被困的事件。雁翅镇的被困人员当天救回,斋堂镇的1名被困人员,整整花了两天一夜,直到6月10日傍晚才找到,找到时疑似骨折,被送到医院诊断和治疗。

穿越野山被困,往往只是因为一次未经仔细考量的冲动。但对救援队来说,却是一场艰难的任务。野山救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

“在规划好的景区、开放空间,被困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这些区域也有各种各样的保障措施。”胡新宇说,“现实中被困的,几乎都是因为穿越未开放的野山,这些地方往往信号很弱,或者干脆没有信号,路也很难走,或者根本没有道路。有人困在山崖上,需要出动直升机救援,有人在山里迷失,就需要大量的人手,在没路的大山里,进行拉网式搜索。有人体力透支或者受伤,要从没有路的山上背下来或者抬下来,而用软担架抬一个人,需要四到六个人。”

6月9日下午,蓝天救援队与斋堂消防救援站战士在未开放的聚灵峡景区内,找到1名体力不支的驴友并开展救援。受访者供图

但这些都是必须要付出的,“只要有人报警,我们就会出动救援,不计代价,只求人员平安。有时候,整个基层政府甚至会全员出动,所有的工作,都必须让位于人员救援,必须保障被困人员的安全。”胡新宇说。

现实之困 救助成本谁来承担

生命至上,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救赎。

对救援者来说,为了生命的安全,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然而,许多危险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爬野山、穿越未开放的山林峡谷,这些原本明确被禁止的行为,却因为有人不守规则,而使得许多人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

门头沟区分管应急工作的副区长王垚,曾经也在门头沟山区工作,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驴友群体井喷式增长,但相应地,因为违规穿越未开放区域而造成的危险事件也不断增加,给地方政府、基层工作人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政府鼓励在已开发、已开放的区域旅游、休闲,这些地方有各种保障措施,可以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现实中,有一部分游客特别喜欢爬野山,去那些未开放的地方。”王垚说,“但很多驴友,本身缺乏户外运动乃至野外生存的基本训练,对风险缺乏准确的判断,对自己又过于自信,结果出现风险后无法应对,只能等待救援。”

更重要的是,被困者面临危险,而救援者同样面临着重重危险。门头沟区司法局局长胡羽告诉记者,在野外救援中,救援人员往往要进入陌生的野外区域,再加上救援经常发生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其实非常危险。尤其是,这种危险又难以完全规避,也难以得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经常从事救援的救援人员,是很难买到保险的,受伤乃至面临生命危险,都需要自己承担。”

更多时候,救援费用都是由属地负担。因驴友违规进入未开放的野外区域,造成的救助成本,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公共资源该不该用在救助违规行为中?早在驴友运动兴起时,这一问题就曾经引发过普遍关注和争论。

在我国,也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这种现象进行过规范。《民法典》《旅游法》等都规定了游客在遇到危险时,有请求救助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支付由个人承担的费用。“这一规定,本意是为了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胡羽说,“但在实践中,其实有很多困难,比如,怎样计算救助费用?个人承担的部分和公共财政承担的部分怎样划分?谁来追偿?我国也有一些地方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地方法规,但事实上真正追偿的,只有极个别案例,绝大部分仍然是地方政府承担所有的救助成本。”

新的探索,让被救者 去回报社会

胡新宇告诉记者,在清水镇,常年有护林员、工作人员在各个重要路口巡逻,劝阻游客不要进入未开发区域,每年也都会劝返大量驴友,但并不能完全阻止,“我们能够守住的,也只有一些大的路口、重要的地点,但野外那么大,随便找一个地方就进去了。甚至有可能因为我们的劝阻,他们反而会选择那些更隐蔽、更危险的小路。所以我们也是两难,不守,更多人会去爬野山,守住了,又可能让一些人选择更危险的路。”

怎样才能真正减少驴友爬野山、穿越未开放区之类的行为?怎样才能降低野外被困的风险?许多年来,门头沟区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探索。

旅游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风险的发生。王垚介绍,近年来,门头沟区发展文旅产业,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这“三地”品牌,将更多适合开放的区域开发成为设施完备、保障水平更高的景点或旅游区,人们想要寻幽览胜、感受自然风光之美,没必要去没有开放的野山、野河、野路。

同时,门头沟还在不断和各个驴友团队沟通,进行风险预告、规避危险的宣传等,“有许多民间自发组成的团队,本身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我们希望更好地进行沟通,避免他们私自进入未开放的山区。有的驴友团队,全是中老年人,一旦遇到危险,很难应对。我们计划在各个道路上设置应急广播杆,这种应急广播杆上有按钮,直接接通后方的应急部门。遇到危险,只要找到应急广播杆,按一下,我们就知道对方的位置,更方便救援。”

进行志愿者服务,也是新的探索之一。王垚介绍,“每个遭遇危险的人,都有权利获得救助服务,我们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永远会不计代价、付出一切救助身处危险中的人。但同时,我们也希望被救助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行为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想到,通过多方协商,鼓励被救助者通过提供志愿服务的方式,回报公共资源的付出,也以此提醒更多的人,不要违反规则,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事实上,在协商中,这些被救助者自身也对这种形式很认可。”

6月10日,被救助之后的第二天,张亦轩和同学们踏上了回去的旅程。留下的是一场难以回首的记忆,以及一份承诺。

张亦轩说,“我们通过此次教训,学会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因此,我们也愿意去做志愿者,以报救命之恩。”当天夜里被救助的另外一队受困者,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我们将牢记生命安全为第一位,未来也会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劝导危险行为。”

“通过协商,让被救助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想法,目的是提示广大市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不要将自己轻易置身于危险之中。”王垚说,“至于志愿服务的方式,也不做限定,在城市、山区都可以,或者捐赠、植树等,也都可以。”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看来,做志愿服务的做法值得尝试,“旅游并非探险,更不是冒险。人们对名山大川、自然风景有兴趣,是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体现,政府应该为此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比如设置危险提示、保护装置、进行巡查等,同时对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救助。同时也要看到,当游客不听劝阻,越过了安全的界限,遭遇了危险,政府有责任提供公共服务,但这种救助服务是额外的,是利用公共资源为少数人服务,个人确实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责任如果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确实是较为恰当的,就好像城市里违反交通规则,有些地方会让违规者花一些时间,协助指挥交通,是一样的道理。这种志愿服务,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更是一种警示,以此来警醒后来者,减少类似现象发生的可能。”

(文中被救学生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贾宁

本文链接:https://lwyhsh.com/xinwendongtai/2824.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