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网_提供网站源码、discuz、wordpress主题与插件和站长教程等资源的下载服务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 旅游 驱动文旅提质转型升级 文化空间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 旅游 驱动文旅提质转型升级 文化空间(图1)

在文旅深度融 合的大背景下,各地文化场馆正积极探索“文化空间+旅游”的新模式,以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场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和教育功能,而是通过创新的转型,将自身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这种转型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场馆正在成为展示地方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激发创意活力的重要平台。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各地文化场馆注重以人为本,凸显地方特色,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融入智慧旅游,通过AR、VR、AI人工智能技术加持,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此外,文化场馆还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打造出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的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文化空间的延伸和经营配套的完善,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和细致化的服务。通过这些措施,文化场馆正在构建一个“主客一体”的文旅新生态,不仅让游客在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为文化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 · “文化空间+旅游”融合发展蝶变之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凸显当地特色

文化空间是当地人了解本地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向外地人展示本地风采的窗口。因此,要发掘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地方品牌。要坚持“藏品为核”“内容为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藏品的精神内涵。如浙江省非遗馆就通过 “向海而生”“寻山问居”“觅水行商”等江浙特色文化空间,生动呈现了浙江非遗文化生态的完整样貌,给游客以良好的观展体验。

(二)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智慧文博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文化场馆与空间与更多的观众建立联系,进一步实现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策略的转变。目前不少文化场馆都在运用AR、VR、3D打印、AI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游客提供人景交互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如良渚博物院运用计算机三维场景建模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打破次元虚拟空间,构建360度全方位仿真立体导览体系,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三)发挥文化创意,打造出圈文创

“文”是根本,“创”是生命。文创产品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每件产品都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从趋势上看,设计愈发个性化、生活化,文物作为设计元素而不是复制整体,既能体现文物的特质,又与日常生活需要结合。如中国丝绸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灵感,将千年的传统纹饰运用在当代丝巾、包袋、笔记本等实用产品上,在满足消费者实用功能的同时,传播了中国传统丝绸文化。

(四)打破空间局限,延伸体验空间

文化空间在硬件设施、周围环境及软件服务上要向景区标准靠拢,多考虑公众的心理感受和生理需求,服务更人性化和细致化。将相关文物遗迹及外围区域按照完整的综合性景区来进行规划和利用,充分展现文物古迹的空间形态、人文形态和自然形态,形成多维的、大尺度的游览体验空间。“南园北馆、馆园一体”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区别于其他馆的特色,整体设计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主题展开,在仿佛宋人山水画的建筑意境中,呈现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版本和中华文物。

(五)完善经营配套,加强系统运营

对经营配套进行升级,通过主题审视、产品策划、模式设计、体验提升等,统筹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通过分析市场偏好及受众心理,对文化展品进行审视与重新定义,挖掘引爆点。根据产品类型,调整配套设施的配比、空间及档次等。有效区分公共服务于商业经营,强化“大盘子”盈利模式与商业动线。设计多元化的体验方式,使游客在感受文化的前提下顺承式消费。如上海博物馆近几年持续进行跨界合作,与迪士尼、凯悦酒店、豫园商城等合作,打造文化IP梦幻联动,实现了创收。

二 ·案例赏析:杭州国家版本馆

杭州国家版本馆因其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身份、独特的艺术设计、丰富的展览内容及数字化科技的运用而备受欢迎,自开馆以来就成为杭州最难预约的文化场馆之一。馆内珍贵的古籍版本、金石研究以及互动区和数字馆带来的新奇体验,都让观众找到共鸣,同时文创空间的打造也让游客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打卡。

杭州国家版本馆以中华版本保藏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定位,致力于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地标。其规划既涵盖了版本收集、研究、展示等核心功能,又兼顾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融,旨在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的同时,将自身完美嵌入到秀丽的山水景致中。该馆以江南版本文化研究为重心,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面向长江流域,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展示和传播中华版本文化,特别着力于江南特色版本库的建设,以彰显和继承江南地区的独特文化韵味。此外,它还肩负着中央总馆异地灾备库的重要职责,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坚实后盾,堪称中华文化基因种子库与版本资源的异地灾备中心。

当前,杭州国家版本馆正经历从图书文献收藏展示场所向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的转变,这不仅是功能的扩展,更是文化空间景区化的深度革新。游客在此可领略丰富文化遗产,并享受全新的旅游体验,沉浸在知识的乐趣和文化的熏陶中。

(一)建筑设计

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与建造展现了卓越的专业性与艺术美感。其建筑设计紧扣“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之主题,巧妙地将“南园北馆、馆园一体”的理念融入其中。13个单体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充分展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双廊系统与主体建筑、水榭的隔桥对望设计,灵感源自山水画的抽象结构,不仅为园林景观带来了曲折变化,更深刻地诠释了山水画中“深远”的意境。

受限于良渚遗址保护区的高度规定,设计团队巧妙借鉴北宋画家郭熙的“平远构图法”,使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展开,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点缀其中的南阁、绕山廊、长桥、文润阁、北阁等建筑,与山水相融,营造出曲径通幽的雅致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润阁两侧的龙泉青瓷屏扇,其绚烂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眺时仿佛一幅流动的《江山图》长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主题展览

杭州国家版本馆的展览内容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性与丰富的馆藏。馆内围绕中华版本文化,精心策划了多个主题展览,如“潮起之江”、“文献之邦”、“盛世浙学”和“千古风流”等,旨在展示丰富的版本资源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其中,“潮起之江”展览通过综合运用12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版本元素,深刻诠释了“八八战略”等重要主题;“江南版本”展览则汇聚600多件展品,全面展示了江南版本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当代版本文化的先进理念;“盛世浙学”和“千古风流”两个展览,分别通过呈现浙江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和浙江历史文化名人的贡献与影响,进一步彰显了浙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些精心策划的展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更深入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数字科技

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数字馆充分展现了数字化与科技的前沿应用。该数字馆融合文化、艺术和科技,采用“数字版本+沉浸多媒体空间”的展现形式,深入诠释中华版本的丰富内涵,并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通过创新的“裸眼3D+沉浸式光影”技术,数字馆成功虚拟化了玉琮王、五代雷峰塔经卷、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龙井茶证明商标以及共产党宣言等浙江特色版本珍品,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三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这种数字化的高清重现方式,不仅顺应了信息化的历史趋势,也极大地促进了版本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推广。

(四)文创衍生

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文创空间,是一个融合了文创书籍、数字互动以及咖啡茶饮轻食的多元化雅致生活体验区。这里汇聚了1500余册精选图书和130余款独特文创产品,同时提供30多款精心调制的茶饮轻食。空间巧妙地将宋代的“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四艺融入其中,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宋代生活场景。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特别推出了“五感”体验,让游客在观赏点茶过程、聆听宋曲、品味茶香、尝试茶饮的同时,还能亲手体验点茶技艺,从而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个方面,全方位感受宋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那份雅致与隐逸。此外,国画拼图、飞花令互动以及宋韵风格的3D打印体验等丰富的互动环节,更进一步加深了游客的文化沉浸感。

(五)文化景区

杭州国家版本馆致力于成为文化持续传承与发扬的典范,而非短暂的流行现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版本馆坚持“内容为王、常展常新”的原则,不断更新展览内容,如引入“马王堆一级文物”和“乌程汉简”等珍贵展品,以提升展陈效果并丰富观众体验。同时,通过打造“文润讲坛”学术品牌和定期举办文润讲座,以及推出短视频等方式,加深公众对版本文化的认知。版本馆还高度重视观众反馈,积极改进展览细节,如“盛世浙学”展览中的状元名录牌就根据观众意见进行了多次调整。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版本馆着力解决预约、解说和公共设施等关键问题,以优化参观体验。

这些“软件”和“硬件”的双重提升,成功吸引了大量“回头客”。通过重量级藏品、创新文创产品、亲民的文化表达方式、独特的园林空间设计和数字化科技场景的综合运用,杭州国家版本馆已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传承、艺术展示、科技体验和互动参与于一体的文化景区,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华版本文化的平台,并激发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三 ·辩证思考:

如何看待“文化空间+旅游”融合发展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让“诗”和“远方”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

“诗”和“远方”,是对文化和旅游很生动的表述,是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胡部长的讲话,对“文旅融合”作出了科学、精准的要求。如何体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如何体现“融”得自然、“合”得协调?绝不是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弱化自身职能,为旅游产业敲锣打鼓;绝不是狭隘地理解为文化馆的职能就是为旅游服务。‍‍‍‍‍‍‍‍

学者谈及认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在履行法律赋予的全民艺术普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职能的基础上,在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实践中,有机地推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文化场馆景区化、文化服务导游化、文化活动旅游化”这样的观点,对文化的认识高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本质属性的理解,显然还有待于深化;至于文旅融合后文化馆的工作方向就是为旅游服务这样的观点,更是值得深思与警惕。

随着文旅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文化空间+旅游”的新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模式通过将文化场馆转化为旅游景点,不仅拓宽了文化服务的边界,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体验。文化场馆的景区化转型,强调以人为本,结合地方特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等,打造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同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平衡文化教育与商业运营的关系,如何确保文化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如何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等。

应对挑战,传统文化场馆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首先,应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主题打造和产品策划,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其次,要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与传承,避免文化场馆成为单一的旅游消费场所,而是成为文化教育与旅游体验相结合的平台。此外,还需加强文化场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最后,文化场馆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线上服务和互动,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这些措施,文化场馆将能够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实现自身的转型提质,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场馆的转型提质之路正逐渐明晰。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体验,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在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也为文化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面向“游客”而非仅仅是“观众”,这样的转型让文化场馆在保持其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场馆需要在保持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探索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文化场馆应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也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通过以上努力,文化场馆将能够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声明丨仅供参考学习/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链接:https://lwyhsh.com/xinwendongtai/8104.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
返回顶部